第224章 全都是银子_大明之九千岁魏忠贤
笔趣阁 > 大明之九千岁魏忠贤 > 第224章 全都是银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24章 全都是银子

  天启元年,七月初。

  镇北太监魏贤以王军七千,于关宁一地,破十万关宁大军。

  朝堂之上,有御史提议,册封魏贤为大明朝战神。

  围绕这个话题,朝臣们进行了激烈的争吵,有支持者,亦有反对者。

  双方之间,僵持不下。

  朝堂内的争吵,都影响不到京城灯市这一条街的热闹。

  细纸坊,玻璃坊,这两个唐峰名下的产业,生意之火爆,颠覆了所有人以往的认知。

  哪怕就算是造纸厂和玻璃厂再次提高的产量,但是,细纸和玻璃,还是供不应求。

  这每一日里,两个店铺还没开门,门口就已经聚集了等待购买细纸和玻璃的人。

  往往前一日生产出来的细纸和玻璃,待到第二日店铺开门,都坚持不了一天的时间,便销售一空。

  权贵人家喜欢跟风,喜欢攀比,这细纸和玻璃窗,如今都成了京城人家炫富的东西了。

  谁家里头,还在用那些老旧的窗户纸,那是会被人看不起的。

  甚至,连云梦居这类档次较高的青楼,也都把原先的窗户纸换成了玻璃窗。

  权贵人家采买日用品,这细纸,都成为了重中之重。

  皇宫里面,同样也会定期采买大量的细纸,供皇帝太后,以及各宫妃嫔们日常使用。

  当然了,皇宫采买细纸,自然是不需要再到细纸坊来排队购买,每一周里,唐三都会准备质量更好的细纸,命人送入宫中去,用个时髦的词语,这就是特供了。

  因为细纸和玻璃供不应求,东厂那边,已经开始筹建第三座规模更大的造纸工坊了。

  玻璃厂那边,也已经开始新工坊的建造。

  只等这次的新工坊落成,开始投产,细纸和玻璃的产量,会在原来的基础上,提升两到三倍。

  到时候,规模化的生产,光是工匠的数量,便要超过数千人,比之工部将作坊的那些工坊,规模都要大上许多。

  产量的提升,也足以满足整个京城权贵们的需求,甚至可以对外地进行销售。

  这生意火爆,收益自然也就可观了。

  光是细纸坊,这每一日的营业额,便达到了三万两,再加上玻璃坊这边,接近了六万两。

  细纸和玻璃的成本本来就很低,这日销售额刨除成本,利润几乎达到了四万两。

  这一日四万两,一个月便是一百二十万两,一年突破了千万两大关,这个数字,在大明朝时代里,已经相当恐怖了。

  当然了,这也是前期,细纸刚刚上市,还是个极为稀罕的玩意,大家伙都在疯狂囤积,所以销售才会如此火爆。

  等到各家各府邸,都积攒了不少的细纸后,这往后,销量便会降下来。

  不过,大明朝拥有上亿的人口,南方,更是富庶之地,等京城这边的市场饱和后,便可以开拓南方市场了。

  到时候,一年赚个一两千万两,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
  当下,炼铁坊,火枪火炮火药坊,这些都是吞银子的巨兽,光是打造一杆质量上好的滑膛枪,便需要近五十两白银,而一门新式滑膛炮,更是高达一千两白银。

  更不要说,各类炮弹枪弹,以及新式火药了,这些都是流水的银子。

  唐峰曾粗略的计算过,想要在辽东组建四镇(师)装备滑膛枪和滑膛炮的新军,光是装备上面,起码得五百万两白银。

  更不要说,这五万新军的银饷,吃喝用度,这一年下来,只怕还得一两百万白银。

  组建新军这是重点,而开发辽东,同样也是重要的事情。

  修建城池,垦荒吞天,开发水利,修建连接各个城池关隘,以及各地村镇的道路,这更是需要海量的银子。

  就这上面的投入,唐峰都不敢仔细算,要是仔细算的话,只怕不会少于两三千万两。

  好在,大康商号已经开始运转开来,胡雪岩凭着他那在商业上的天赋,借助着那近百个掌柜,已经彻底的掌握了各地的分号。

  如今,整个大康商号,已经有序的运转起来,一个个的商队,将北疆的货物运送到南方去,再将南方的丝绸茶叶等,运送到塞外去。

  在这种跨距离的贸易中,大康商号,无疑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,这一年下来,上千万两白银是肯定有的。

  光是大康商号和细纸坊玻璃坊的收入,便已经足够支持辽东的大开发,所以,对此,唐峰并不担忧。

  辽东,这里是唐峰的大本营,只要能够让这里迅速的发展起来,就算是砸再多的银子,他都愿意。

  一切,都按照唐峰最初的预想,朝着好的方面发展着。

  宁远。

  唐峰在这里逗留了五日,当大清洗结束,他迅速的从系统菜单里面招募出了一批低级的官吏和百夫长,连同着五百火枪手,交到李光地和冯子材的手里。

  山海关,锦州,宁远,这三个入关出关的必经之地,必须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

  如今,经历了这场大清洗后,这里,已经是权利的真空地,是安插人手,抢占地盘的最佳时机。

  在过去的这些天里,不断的有流民拖家带口从直隶和山东过来。

  这才不过几日的时间,山海关锦州,便已经聚集了三四十万的流民。

  如此密集的流民潮,让唐峰有点措手不及,有点发蒙。

  辽东,在关内的民众眼里,都是苦寒之地,除非是实在没有活路了,根本不会出关。

  他之前,也曾从直隶迁移流民到辽东,可那是使用了强制手段。

  如今,这些流民,都是自发的到辽东,而且还拖家带口,这就不由得不让他心生疑惑了。

  等他命人询问过许多流民,发现了一件事情,之所以有这么大规模的流民潮,竟然跟直隶和山东许多州府衙门有关。

  是这些州府衙门下的告示,说他镇北太监魏贤旨意,凡是迁往辽东的流民,到了辽东,就可以得到一块土地,而且,还会得到足够吃一年的口粮和种子。..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wwscdh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wwscdh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